第六篇 2008年3月18日
题目:一个中学生心理治疗的布局
说明:男孩高中二年级,在学校里和同学没有办法交往,同学有活动的时候在傍边看,上课没有办法回答问题。已经和学院一位咨询师做了18次咨询,王老师一直在跟踪督导,并且和王怀谦做了两次心理剧治疗。现在孩子在学校已经有说有笑,交了好几个好朋友。咨询面临结束,王怀谦老师和被督导的咨询师一起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总结,对如何结束这个个案进行了督导。
王怀谦老师:“今天这个个案可能就要结束了,我们需要做一个总结,然后做一个结束,这个案例主要是*老师来做的,我做了两次心理剧治疗,各位也都作为演员参与了心理剧治疗,我想先听大家谈谈。”
治疗师*老师:“老师,我觉得这个男孩的家长对咨询有非常好的配合,这可能是个案会很快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师1:“还有就是这个孩子虽然和人交往有恐惧感和不乐于表达,但孩子很善良,没有嫉妒心,在骨子里对人是信任的,所以相对会康复很快。”
治疗师2:“我参与了两次心理剧治疗,孩子说话不多,和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孩子的泪水,王老师问她是否感觉委屈和不被尊重,她一下子哭了….., 这种对她的情绪的探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怀谦老师:“我给大家说一下这个中学生心理治疗如何布局”
“每做一个案例,我们在第一次结束的时候就要清晰这个治疗应该如何布局,对于这个治疗,我和*老师进行第一次督导的时候就安排了整个治疗的程序。”
“首先,要做孩子父母的工作,母亲从小到大对孩子有很多的指责和打骂,孩子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胆小。所以让母亲放下这个行为模式是第一步工作。有的家长在我们提出这个要求时他就可以做到,但这个孩子的家长不能一下子做到,所以我让*老师安排了两次和母亲的单独会谈,了解母亲的生活史,去和母亲的感受共情,当母亲认识到是自己因为童年贫穷和被人看不起的经历在起作用的时候,她就很容易放下对孩子的指责和打骂了。”
“其次,孩子不愿意讲话,我们要让他能够表达自己。运用共情,让孩子感觉被理解,用催眠培养安全感,和建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慢慢孩子开始讲话,和治疗师分享感受。这个能力在12次左右的治疗里培养了起来。*治疗师的亲和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原则上我们不允许治疗师平时和来访者联系,但这个男孩和治疗师平时也联系过几次,我鼓励了这种联系,在这个个案中这种联系是好事情。”
“最后,一旦孩子开始表达自己,就用心理剧这样的行动治疗来强化这个能力。这个工作是我做的,大家也都参与了。过去有很多场景他都不敢表达自己,我用心理剧进行了情境再现,重新回到以前生活的中典型创伤性场景中去,他得到了宣泄,表达了自己。”
“所以这个治疗是分三步走的。”
治疗师2:“王老师,这个治疗很顺利,如果母亲对孩子还是前那样,改不了怎么办呢?”
王怀谦老师:“许多学生的心理治疗的确如此,甚至家长根本就不来,不配合,或者来了感觉自己实在是改不了,控制不住自己。”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设法和不来的家长见一次面,看看家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有转机。如果不行,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容纳能力。有些孩子是非常有容纳能力的。我有一个强迫症的中学生的女孩,妈妈只给出10次咨询的费用,自己来,好不好拉到。第10次的时候她和我讲如果再有一次咨询她就都好了,可惜没有费用了,我就多做了一次….. 整个咨询都是在消化以前的不良影响,培养容纳母亲的能力。”
“第二种情况,设法让家长做出表面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容纳性,让孩子知道家长改变起来的困难,和内心深处的爱他的一面。”
“在我个人的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惊人的容纳能力。”
“当然也有双方都不能做出让步的,治疗就失败了,非常可惜。”
治疗师2:“在这个案例中,父亲的作用呢?”
王怀谦老师:“父亲在这个家庭中也是被妻子指责的对象,是老好人。督导时我建议*治疗师给父亲拍一个角色,就是负责观察母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妻子有过分批评和指责孩子的行为,他要出面干预。他也要学会不对妻子惟命是从。”
“他越是惟命是从妻子越瞧不上他,就越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就越指责孩子,就形成了循环。”
*治疗师:“我听了王老师的建议,单独给爸爸妈妈做了一次夫妻治疗….”
王老师:“今天这个案例可以结束,可以和来访者整个家庭回顾一下整个治疗的过程。强化他们现在每个人的角色。强化孩子应该培养的表达和容纳的能力,建议两个月以后再来复诊一次。复诊后的半年做一次电话回访…..”
(文 何敏)
|